教务处

教学日历:
 

2024-2025学年度  第一学期  

教学周
闽南科技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11-29  点击:

闽科〔2021〕107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 号)《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 号)文件精神,完善我校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融合,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爱国奉献的责任担当。

面向全体。坚持劳动教育在校生全覆盖,促进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重在实践。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强调“手脑并用”,体悟“知行合一”。

三、建设目标

(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为基础,劳动实践为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二)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总体成效好,在校生劳动教育全覆盖,学生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劳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果

四、建设内容

(一)构建“五融四性”课程体系

建设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五融四性”课程体系。

1.开设《劳动教育》(1学分)必修课

第一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开设劳动教育(1学分,16学时)必修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课、开课。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力量。

2.开设《劳动素养》(1学分)必修课

第二课堂开设劳动素养(1学分,16学时)必修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团委牵头,团委、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联合开课。实施模块化、菜单式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1)日常性劳动

通过“劳动周”/“劳动月”,建立劳动教育任务清单,组织开展食堂、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的义务劳动和学生宿舍区的文明寝室创建活动,教育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提升个人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服务性劳动

校内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服务校内大型活动(迎新、军训、运动会、招聘会、学术讲座)开展劳动锻炼,提高自立自强能力。

公益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主题公益劳动;依托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培育学生责任担当和乐于奉献的劳动品质;鼓励学生依托校内社团、专业学会等自主开展公益性劳动、服务性劳动,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劳动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生产性劳动

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2-3门带实验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通过任务驱动、实践实验、协作分享、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参加劳动活动,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挖掘工科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艺术类专业“优秀设计师”等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4)创造性劳动

通过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指导学生通过学科专业竞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劳动文化体验

通过“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建校华侨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主题讲座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者。

3.开设劳动教育特色选修课程

立足校情开设劳动教育校本选修课程,遴选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动手能力。

4.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为依托,加强劳动观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

(二)建设“四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

建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塑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养成、劳动品格锻造相统一的“四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

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

(四)完善“两统一”评价体系

建立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统一、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统一的“两统一”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明确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明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规范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评分标准,以定量评价为基础确保劳动教育切实开展,保证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客观记录学生劳动教育理论及实践过程,开展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报告、劳动教育总结报告为主,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社会实践表现评价等他人评价为辅,以学生的物化成果为参考,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进行总结性评价。

2.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在奖学金评定、学生入党等重要事项中,参考劳动素养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五)建立“两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校内外协同、产学研协同的劳动育人机制。

(六)组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聘请劳动模范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数量充足、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七)培育优秀劳动文化

依托“闽侨文化”“晋江经验”、乡村振兴等区位资源优势,培育开拓、奋斗、服务的劳动文化。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管理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组成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课程建设、资源整合、经费保障、工作评价等工作。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学院)分工如下:

1)教务处负责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和学分设置,督查开课情况,审核认定教学工作量。

2)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劳动教育》课程开课和建设任务,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组建教师团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3)团委、学工处负责《劳动素养》课程开课和建设任务,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评先评优相结合。

4)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并组织实施。按照团委和学工处的部署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加强劳动过程管理,确保劳动教育实效,完成成绩评定。

(二)资源共享机制

与行业骨干企业、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共建共享稳定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三)经费投入机制

推动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到位,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四)风险管理机制

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劳动安全教育保障体系。科学评估风险,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安全、健康因素,排除安全隐患;强化劳动过程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Copyright    闽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1024*768分辨率浏览  闽ICP备05020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