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发展概述
(一)学校基本情况
闽南科技学院成立于2001年,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现有康美、美林2个办学校区,占地面积近1150亩。学校现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理、工、经、管、文、艺等6个学科29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8484人。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致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00多人。学校以艺术类专业为依托,融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和侨乡文化于一体,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
(二)美育发展概况
1.美育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五育融合,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等多维度联动,实施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2.美育重要部署
(1)优化美育课程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导向,构建“必修+选修”“平台+模块”“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第一课堂通识教育模块设置《美育》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等类型选修课。第二课堂设置《美育素养》课程,开展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活动。
(2)完善美育工作机制。建立教务处牵头,校团委、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人事处等部门协同的美育工作机制。
(3)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建设美育教学团队,实施美育教学改革,优化美育教学评价,提升美育质量。
(4)丰富美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领大学生走近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3.美育关键举措
(1)完善美育课程设置。修订2024版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美育》2学分要求,设置“公共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
(2)优化美育评价。修订2024版《美育》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学业评价。出台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优化《美育素养》学分及认定细则。制定并实施《闽南科技学院文艺与体育学科科研业绩折算办法(试行)》,优化艺术学科教师评价。
(3)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线下线上公共美育选修课的遴选、审核,提高选修课程的质量。
(4)举办艺术成果展。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类专业学生作品展,搭建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4.美育发展概况
(1)教学科研成果丰富。2024年,艺术类教师获省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立项1项、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3项,发表论文11篇;1项作品入选“多彩·2024”第八届全国女画家优秀作品。
(2)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2项,市级奖项5项,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中林清强老师指导的《福建特色文化习俗-新年》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动漫类优秀入围作品。
(3)社会服务上能力增强。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行业,与泉州欧乐堡合作,助力泉州欧乐堡打造一系列生动的宣传推广内容;与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博会共建,深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举办2024年新媒体创意大赛,将科技、艺术、文化等元素融入石材设计与传播中,为“石博会”注入新媒体的“新”力量。
(三)美育工作经费情况
学校将美育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安排,保证美育环境建设、美育课程教学、美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024年投入美育的经费共549.8万元,其中教育设施、设备投入41.66万元,主要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投入461.87万元,主要用于美育教师引进、培训;课程建设与展演活动投入46.27万元,主要用于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艺术实践活动。
(四)组织保障情况
1.健全美育工作领导
学校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工作领导任组长,统筹规划学校美育工作,负责美育顶层设计,整合美育资源、保障美育工作经费;建立教务处牵头,校团委、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人事处等部门协同的美育工作机制。设置艺术教育中心(挂靠艺术设计学院),牵头开设美育必修课程,人文学院、校团委等配合。通识教育学院负责美育相关选修课程管理。校团委负责美育活动的规划、协调、指导与实施,统筹做好第二课堂《美育素养》课程建设。
2.完善美育发展规划
学校把美育专项发展战略列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美育的定位、目标和任务都提出了要求。
3.细化美育实施方案
实施《闽南科技学院关于教师教学安排与工作量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将教师指导社团训练等艺术实践、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与学分认定纳入教学工作量认定范围;实施《闽南科技学院教学奖励办法》《闽南科技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对优秀美育成果进行表彰肯定;实施《闽南科技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突出多维度、过程性学业评价。
二、八大行动实施情况及成效
(一)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
1.坚持“五育融合”人才培养理念
学校实施《闽南科技学院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闽科〔2021〕108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台《闽南科技学院关于修订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闽科〔2023〕84号),确立“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合理设置课程及学分,完善“五育融合”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明确“以美润心”课程目标定位
第一课堂以培养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为核心,开设系列课程。第二课堂以丰富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鉴赏力为重点,开展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活动。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拓展美学、文学、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等跨校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实施美育专题化教学
面向全体在校生开设《美育》课程,组建教学团队,设计“摄影之美”“服饰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饮食之美”“绘画之美”“雕塑之美”“影视之美”“器皿之美”“文字之美”等教学专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建设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依托校级南安文化研究中心,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将闽南古蕴、海丝文化、华侨精神等元素融入美育,在挖掘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
1.建设专兼结合的美育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美育教师总数77人,其中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师32人、兼职教师33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2人,涵盖了美术、艺术设计、书法、影视艺术等方向。学校聘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担任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学科讲座教授,聘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方泽明为我校“桐江学者”,邀请当地专业南音演员黄春妮担任学校南音社团的指导教师并开设《南音》通识教育选修课。
2.加强美育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成立“美育教学团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团队”,为老师们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鼓励美育教师通过技能培训、教学竞赛、教学研讨、听课评课、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竞赛、新老教师“结对子”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
3.改革创新美育教师评价
出台《闽南科技学院文艺与体育学科科研业绩折算办法(试行)》,将艺术类教师创作、表演、网络文化创作和竞赛成果创作的作品视同相应成果,激发美育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
1.推进艺术展演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
学校支持大学生艺术类社团发展,发挥艺术类社团的引领作用,通过DR街舞协会、尚武社、纵墨艺画社、摄影协会、漫手作协会、知更剧社、南音协会、吉他声乐社等艺术社团的展演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对学生参加相关社团训练和演出进行课程化管理,分别认定为《艺术实践》《舞蹈》《合唱与指挥》《舞台与艺术》等通识教育选修课,每门课程认定为24学时2学分。
2.共建校内外美育实践基地
学校持续开展校内外美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认定工作,目前共有55个相对稳定的校内外美育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地协同育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3.创新校地协同美育实践活动
持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展演、非遗进校园、文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2024年度,共组建校级18支重点社会实践队,分别赴宁夏、江西、三明、漳州、厦门、龙岩、南平、泉州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力推动学校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持续性发展。其中,创新开展美育社会实践活动5场次,参与学生75人次。
4.积极宣传校园优秀艺术成果
2024年,举办首届“藝路生花”毕业设计展,举办“藝起创享”教学沙龙四期、艺术类专业作品展3次,制作2024届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集1册、艺术类专业2023-2024学年度优秀作品集4册。
5.艺术实践活动成效明显
学生在第七届福建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获优秀推广作品1项、优秀推荐作品2项。在福建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荣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个人专项奖1项。在泉州市大学生文化节比赛中,1位同学获红色故事演讲第三名。
(四)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
举办第十八届服装设计大赛暨第十届“十佳模特”大赛、“艺心向党育新人”——福建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点亮校园 文化润泽心田”——第十二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第十四届“多元共融 社团盛放”学生社团文化巡礼月系列活动、 第五届“心系文字,情寄三行”三行情书大赛、第五届“阅读经典,品味书香”阅读打卡挑战赛、第十七届“金话筒”校园主持大赛、第五届“读古典名著,写百味人生”读书征文比赛、“笃力奋楫新青年,歌舞同庆新征程”舞乐天LIVE SHOW、第十三届“时刻铭记红五月,永远保持爱国心”PPT创意大赛、第十二届“同心同力,跳出风采”跳绳专业赛、华服走秀游园会、知更小夜场、书画比赛、第四届“花灯继古,献礼今朝”彩灯节、“歌声筑梦 舍我其谁”第十四届舍歌大赛、“声而不凡,音梦逐光”第二十三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第十三届啦啦操大赛、第十六届“红五月”合唱大赛、“‘新’光璀璨 筑梦未来”2024年迎新晚会、2024年美林校区迎新文艺晚会、2024年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活动等80余场校园文艺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
1.开展公共艺术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课程考核以审美素养、艺术实践能力、文化传承为核心,将考勤、课堂表现、课程作业纳入考核范畴,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不低于40%,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多元、开放的审美情趣。
2.实施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
学校教务处、质量管理与评估处协同,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美育阶段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估,在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中专门章节体现美育总结评价。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形成美育工作年度报告。学校根据自评情况,制定改进和提升方案。
3.落实艺术类学分修读要求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美育》(2学分)、《美育素养》(1学分)课程,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系列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4.推动美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创新
积极探索“大美育”,打通专业壁垒,通过“艺术+计算机”“艺术+传播”“艺术+制造”“创新创业+艺术”等方式将美育渗透到其它学科专业。
(六)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
1.书写青春奉献华章
学校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架构,持续拓宽校内外服务版图,举办2024年度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活动,驱动志愿服务稳步前行。2024年度,志愿汇新增注册志愿者1582人,累计参与志愿者6860人次,累计志愿时长21437小时,以三月学雷锋月和“12·5”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承接和协助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44次,树立服务学校、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赢得广泛赞誉。
2.志愿服务成效突出
2024年度,学校积极申报全国志愿服务项目,1支团队入选“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2支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1支团队入选福建省大学生消防志愿服务团队,7支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1支队伍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优秀团队。
(七)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
2024年,学校依托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线上教学平台,开设《“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定格身边的美-数码摄影攻略》《敦煌的艺术》《经典影视片解读》《闽南审美文化专题》《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音乐鉴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等9门跨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学生选修1118人次。
(八)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
改造建设艺术演播厅4个,面向学生开展艺术展演活动12场次,学生参与30247人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展馆18次,学生参与合计1386人次。
三、本校特色案例及举措
1.特色社团推动“非遗”艺术实践
学校以闽南文化和非遗文化为抓手,创建咏吟女子南乐坊,邀请地方“南音社”艺术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创作南音曲目,参与泉州市戏剧节汇演,师生演奏《三千两金》《郑成功-祖训》《查某仔,行厝头》《仲咸伯》《将进酒》《解放军“庙”》《南安我思念的故乡》等作品,提升艺术素养。
2.“艺工结合”模式培养设计类人才
学校艺术类专业以应用型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倡导“艺术与工艺结合”的教育理念,塑造“一专多能,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训练。
四、年度展望
1.持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平台+学科+专业+师资+课程”的一体化美育体系。依托南安文化研究中心、白云书院等平台,发挥人文艺术学科和艺术类专业师资的优势,构建教学、科研、实践的相融合的美育体系,提升学校美育水平。
(2)打造“非遗”实践项目。以校级“南音社”为载体,以“美育素养”积分为抓手,开展南音等地方非遗文化体验式、项目式艺术实践,积极孵化校本南音作品,凝练艺术成果。
2.加强美育协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中心的功能,提高教务、团委及教学单位的协同度,形成美育合力。将美育元素渗透于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
3.强化数字赋能美育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动态分析学生课堂参与、艺术调研、艺术创作等学习行为,帮助学生生成并完善个性化美育成长报告,记录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4.加强公共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支持公共美育教师赴非遗传承基地研修,鼓励艺术类教师开展公共美育课题研究。引进校外艺术家、文化学者担任公共美育课程教学和美育实践指导。
闽南科技学院
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