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教学日历:
 

2024-2025学年度  第一学期  

教学周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22条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3-07-05  点击:


师大闽科 教﹝2013﹞58号


关于印发《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22条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经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暨第七次专业负责人会议审议修订,通过了《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22条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附件: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22条实施意见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教务部

                                         201373


附件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22条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结合学院“十二五”规划和教学工作实际,现就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1.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我院作为一所教学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其根本任务是立足闽南,面向海西,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质量,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在全院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制度保证教学、政策激励教学、科研支撑教学、经费保障教学、氛围导向教学的良好环境。

2.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学院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专业负责人会议,研究解决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管理、服务与教学保障问题;各系(部)实行教学工作例会制度,了解教育教学的运行状况,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完善系主任工作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建立教学经费保障制度。在年度预算经费支出结构中,要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设备维护费、体育维持费等教学四项经费开支。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教学资源建设等纳入教学专项经费预算,确保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需要,并提高各专项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实行招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稳定招生规模,“十二五”期间在校生人数控制在8000人左右。实行招生录取情况与就业情况监测,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于连续两年专业志愿录取率或就业率低于本院其他专业平均录取率和就业率的专业,实行招生规模控制直至停招;对于建设基础差的专业,要开展校内专业发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建设,待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图书资料等专业办学条件改善后扩大招生。

5.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专业负责人会议制度,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为指导,开展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根据各专业的行业服务定位、行业人才培养要求及专业认证标准,明确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6.加强结构调整与特色专业建设。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大泉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和体系,使各专业、学科之间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新专业的申报必须符合学院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进行科学的论证。结合我院“十二五”规划和学科发展实际,对各专业试行分类分层次建设,要遴选出部分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和扶持,同时积极支持现有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和建设、打造几个具有品牌作用的重点、特色专业成为学院专业发展的亮点,带动学院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7.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现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3个省级专业改革综合试点的建设,发挥其在培养方案、教师团队、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我院其它专业的发展,争取省级同类建设项目数量有所增加,从总体上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试行与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冠名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8.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与特色课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标准建设。继续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尤其加大学院各级别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力度。以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纵向深入。逐步增加全院公共选修课程资源,提高选修课质量。

9.推动教学教法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通过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课程建设要求,探索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逐步推进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分步推进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其它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改革和分类、分级教学,提高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水平。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由教研室探讨和确定符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多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控制教学班人数,逐步推进小班教学力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开发符合课程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0.完善教材选用制度。鼓励和提倡教师参与高级别统编教材的参编工作。要设立教材建设基金,主要用于资助编写实验讲义和自编特色教材的出版。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教材的选用应经过科学的论证,努力提高优秀教材使用率,各门课程要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公认的优秀教材,尽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

四、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11.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激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强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树立全程质量意识,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落实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严肃教学纪律,严格教学管理,避免教学工作的随意性。对发生教学事故者,将依据学院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培训和提高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构建综合、高效、开放、共享的教学管理平台。提高教学计划编制、学生选课、成绩与学籍管理、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质量监控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顺畅的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信息交流平台。规范和优化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12.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重点检查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准备和执行情况,及时总结、通报。坚持组织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坚持院领导、督导组、同行教师、辅导员的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学风建设。认真执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和课堂教学学生评教制度,并对课堂教学评价前5名的老师进行奖励,对评价排名靠后的老师进行帮扶。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在全院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加强考场管理。

13.完善教学评估机制。以迎接学位授权评估和本科办学水平合格性评估为契机,抓基础建设,抓规范管理,抓教学改革,抓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要根据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指标体系指标,做好每年新增学位授权专业的评估指标落实,通过评估检查,总结经验,查找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以年度教学质量报告为手段,切实提高我院办学质量,迎接本科办学水平合格性评估。

五、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针对各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培养计划中的实践环节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科目、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顺序和时间分配等方面应该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和相关课程保持协调一致,与课程教学要求相匹配。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构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社会实践、综合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设计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和检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5.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根据专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深化教学实验室体制改革,全面规划和布局教学实验室,按公共基础实验室和学科专业实验室两个类别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度,整合构建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探索教学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延长开放的时间,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完成新办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16.鼓励学生科研创新。将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选修课程学分和创新学分的形式加以体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建设学生科研实验室,提倡有条件的教学实验室也实行对学生科研项目开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种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参加高水平赛事取得优异成绩的实行成绩加分制度,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17.改革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对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调研与分析,开展分层次建设与利用,建设好现有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院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实习基地的作用,并争取有更大的突破。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践;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安排部分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做毕业论文,由共建单位派出教师进行论文指导。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8.增加数量、改善结构。根据我院现有的办学规模,在科学合理测算各教学单位教师编制的基础上,要按计划引进教师,充实一线教学力量,保证各专业教师的充足率;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采取灵活措施、多种形式,加快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步伐,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带头人;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工程师和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结合我院实践教学工作进展,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专兼结合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和管理、技术人员队伍。

19.完善机制、示范辐射。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和考核机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和表彰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完善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

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尤其要加强新聘教师的岗前培训,重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

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课堂教学督导制度。

通过“三育人”、“教学名师”、“十佳青年教师”的评选活动,对教学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在教学研究项目、进修、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倾斜,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教学效果差、学生课堂教学评价不合格的老师进行帮扶,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转岗直至解聘。

20.创建平台、培养骨干。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课件大赛等“教学比武练兵”系列活动,建立教学质量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继续实施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措施,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科研团队的骨干。未来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21.教研相长、提升能力。鼓励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推动教学改革研究进程,实现科研、教学的相互促进和紧密结合。对于已经立项的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积极提供条件;对于已经结题的教学研究项目,组织评选优秀成果并推荐其参评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七、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服务能

22.建立科研管理机构,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涉及学院科研活动(立项申报、项目实施、预算执行、结题验收、成果保护及推广应用)全过程及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改革试点,引进社会资源,开展企业与我院共建科研实验室尝试;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结合学科优势,收集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课题攻关,促进学院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的直接对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Copyright    闽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1024*768分辨率浏览  闽ICP备05020843号